财务信息公示

招生工作

信息公开规章制度

信息检索

  • 信息名称:
  • 关 键 词:
  • 文    号:

干部与人事工作

2010-2020年大连外国语大学人才发展规划

稿件来源:  图片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3 00:00:00  访问次数: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实现学校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辽委发〔2010〕9号),制定《2010-2020年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发展规划(草案)》(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

一、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人才资源是我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实现我校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领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学校人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校党委、校行政将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校在编人才总量863人,基本能够满足各类教育教学需要;人才年龄结构更趋改善,中青年教职工构成了人才队伍主体;人才学历层次有所提高,本科以上学历教职工占总人数的85.3 %,专职教师学历层次更有较大幅度提升,硕士学位387人,博士学位60人;人才职称结构相对合理,正高级职称54人,副高级职称17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逐渐成为教师主体;人才学缘结构明显改善,专业教师队伍中非本校毕业生为381人,占教师队伍的70.3 %,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39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升。

未来10年是我校实现新时期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都制定并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千方百计延揽人才。从我校来看,新校区建设取得成功,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已基本建成,国际化办学特色日趋鲜明,学校的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我校人才工作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尊重知识、依靠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人才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主动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地方人才发展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校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紧密围绕学校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发展政策和学校国际化办学优势,开发使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需要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实现大连外国语学院教育事业新时期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校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以人才队伍优势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为早日实现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在编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863人增加到1000人,基本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集体荣誉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强,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各类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不同学科专业的分布明显改善。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发展目标:围绕学校发展规划,以提高整体教学、科研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教学、科研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我校重点学科的领军人才、重大项目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培养教学、科研一线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建设一支适应我校学科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到2020年,选拔培养学科领军人才10人,省级优秀专家10人、市级优秀专家20人;培育1个国内同行业领先、5个省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教学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人才总量达到100人。

主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和领军能力培养,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国内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省、校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所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构建完善的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人才培养基本体系,努力形成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教学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教学科研人才梯次配备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国家、省、市的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引进工程,提高我校人才队伍创新能力。

(二)大力开发重点学科和新建专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加大重点学科和新建专业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日语、英语、俄语等重点学科开发教学科研专门人才60人;在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新闻学、市场营销等新建专业开发急需紧缺人才40人。

主要举措:以学术骨干为龙头,带动一批学术潜质好,敬业精神强的青年教师,并围绕我校日语、英语、俄语等重点学科建设增设专职科研人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活力的科研梯队。围绕小语种等新建专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急需人才信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教学科研奖励激励办法。建立重点学科和新建专业专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后勤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依法治校能力为核心,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培养一批能够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廉洁高效,掌握教育发展规律、善于管理、精通业务、服务和奉献意识强的党政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的干部占党政后勤管理干部总数的90%以上,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举措:适应学校科学发展要求,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实施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依托学校党校和各级干部培训部门,综合运用中心组、处级干部学习,脱产培训和在职自学等多种方式;利用国际化办学优势,实施处级干部海外进修培训计划,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有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干部自学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加大竞争上岗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定期选拔处级后备干部制度,通过理论培养、实践锻炼等方式重点培养后备干部。

2.专业技术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我校发展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4∶5∶1,力争使我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主要举措: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引才工程、师资团队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等重要人才工程和建设计划,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兼职的“双肩挑”政策。加大各部门、各院系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共享建设力度,搭建灵活有序、高效快捷的人才共享平台。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加强人文关怀,拓宽发展空间。继续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四、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建立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各二级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动员和组织全校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按照辽宁省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因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原则,通过进一步规范编制管理、强化岗位设置、完善聘用机制,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智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3.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

坚持用制度保证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开发管理各个环节及人才权益保障的规章制度。强化协调配套、确保务实管用,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教职员工继续教育制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按照“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以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业务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分类别、分层次制定教职员工定期培训办法和计划,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积极拓展出国出境培训渠道,进一步完善国内外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2.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制定不同类型学科人才评价指标,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制度,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注重靠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3.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法,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深化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机制,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任用、动态管理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修养、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素质,确保高端人才质量。推行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从注重单纯给予个人待遇向提供人才充分发展空间、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方面转变。

实行在编人才和不在编人才相结合的聘用制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转变观念,拓宽渠道,吸引和用好不在编人才。特别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聘用,通过设立兼职和客座教授等岗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校从事短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组织指导作用。

4.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人才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按照辽宁省统一部署,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学校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五、重要人才工程和建设计划

(一)实施引才工程

拓宽思路、增加渠道,通过提高待遇、创造良好事业环境等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加强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的专项经费,为人才引进和事业启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重点从海内外引进学科领军人物(2—3人)和学科带头人(10人左右),切实做到按需引进、按岗聘用、落实待遇,以他们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使之成为各院(系、部)科学研究的主体,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协作机制,凝聚资源和力量,提高团队攻关创新能力。

(二)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中青年高层次拔尖人才,大力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校范围内以竞争择优方式分批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进行重点支持与培养,打造一支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新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力争2010-2020期间,国家、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省、市级优秀专家人数增长显著。

(三)实施师资团队建设计划

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重大质量工程项目,开展师资团队建设计划: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设立教学团队建设基金,支持教学团队的建立及运作,力争2010-2020年期间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群)建设为平台,通过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工程建设计划”。以建构名师团队为重点,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在日语、英语、俄语等重点学科和专业中选拔20名左右在教学与科研等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教师作为名师后备人选,加大扶持和培养力度,以名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教学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带动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名师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并扩大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要在日语、英语、俄语等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上重点推出具有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广泛影响的学术团队,提升我校的学术知名度和“话语权”。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争取在十年内巩固和扩大我校在外国语言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学方面的领先地位。

(五)实施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支持计划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中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逐步构建技能培训、业务培训和专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以政策引导方式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到2020年,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到40%以上。加强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指导,从教师个人的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方面入手,对教师的紧缺要素进行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对引进和选留人才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机制。把中青年教师培养、考核作为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抓实抓好。

(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计划

围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化学科带头人和资深教授等专家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尽快完成新老教师交替衔接。由各院(系、部)组织负责选派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自身目标及教师生涯规划;从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在教学上进行指导;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以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进步。

(七)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计划

鼓励和支持院(系、部)、教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支持在校内举办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拓教师的视野,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积极支持教师出国研修、调研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培养的有效性,重点或优先选派入选国家和学校各类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及其团队成员、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的骨干人才,推进国际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力争使我校副高级及以上职务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具有国际学术背景。

(八)实施知行讲堂工程

开展知行讲堂,定期聘请知行合一的专家来校讲学,强化科学研究,繁荣大学文化,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杰出人才的新途径。丰富全体教职员工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力争做到天天有讲座,人人听讲堂,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促进思考风气的形成,从而带来更加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学校文化的内涵和软实力。

(九) 实施流动特聘教师岗位计划

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重点建设的学科设置流动特聘教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受聘者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安排确定来校工作时间,但每次至少须完成一门完整课程的教学任务(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不少于30学时)。学校对流动岗位特聘教师实行契约管理、动态调整。

(十)实施学术研究基地支持计划

为充分发挥我校研究基地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增加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多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凸显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符合进入研究基地工作条件的教师予以支持。教师进入研究基地后,按照进入基地工作期间津贴与工作量挂钩的方式,对按期达到“预定研究目标”的教师在岗位津贴、教学工作量、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政策性支持,并在学术讨论、学术交流、出版、查阅资料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以提高我校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具体指导,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建立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目标责任制,把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纳入机关各部门领导干部及各二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保证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全校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各二级单位要以《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导,根据实际,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形成全校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把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体系,重点推进,优先发展。加强人才发展规划与学科、专业等发展规划的衔接配套,做到相互匹配、相互支撑。

(三)营造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良好环境

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宣传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在规划实施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形成人人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着眼人才长远发展,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推进人才信息化建设,建立学校人才信息数据库,并建立与国家、省、市人才资源信息库的联接,做好人才开发工作。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人才工作干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