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信息公示

招生工作

信息公开规章制度

信息检索

  • 信息名称:
  • 关 键 词:
  • 文    号:

最新公开

校长刘宏出席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

稿件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图片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7-03-07 00:00:00  访问次数:

12月10日—11日,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昆明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并致辞。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等共计2200余人参会。我校校长刘宏教授、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李凡以及我校承办的九所孔子学院外方大学校领导和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出席了大会。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会上,我校承办的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获得 “先进孔子学院”表彰。此外,由我校孔子学院工作处、体育教学部和各海外孔子学院多部门共同完成的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健身气功 五禽戏》英、日、韩、俄、西语五个语种的中外文对照系列教材正式出版,并成功参加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教材展,广受好评。

本次大会围绕“创新、合作、包容、共享”这一主题,举办了14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孔子学院院长论坛,对“孔子学院和一带一路建设”、“孔子学院服务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孔子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我校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教育代表分别在分论坛上发言。

刘延东副总理在致辞中强调,孔子学院要以“创新、合作、包容、共享”为努力方向,深化教师、教材、教学法改革创新,拓展办学功能,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要发挥中外合作高校的积极性,完善理事会机制,促进合作办学深度融合。要推动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坚持开门办学,推动文明互学互鉴。要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支持区域、国别之间孔子学院合作,努力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多元多彩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大会期间,校长刘宏分别与中国驻英国公参王永利先生,中国驻日本公参胡志平先生,中国驻俄罗斯公参赵国成先生和中国驻意大利文化参赞罗平先生进行座谈。刘宏教授分别感谢各使馆一直以来对我校与各国高校合作以及我校各个孔子学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并表示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我校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刘校长分别与日本冈山商科大学理事长井尻昭夫夫妇、韩国仁川大学校长赵东成、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校长Gayane Gasparyan、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校长Manuel Assunção、圭亚那大学校长Ivelaw Lloyd Griffith、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副校长涅克拉索夫А.А、哥伦比亚麦德林孔子学院Pablo Echavarría先生以及我校九所孔子学院的中外方院长进行了会谈。会谈中,各与会代表就中外方合作和孔子学院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仁川大学赵东成校长表示,希望能着重拓展与我校在外事外交与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合作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加强两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刘宏教授表示,我校各个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基础良好,在未来,各孔院应突出本土化建设,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各方代表团认为,中外方在长期的合作中配合默契,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成果显著,各项活动进展顺利,希望通过共建孔子学院,双方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合作。

此外,校长刘宏还分别与北陆大学理事长小仓勤、专务周航先生、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靳卫卫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私立补充教育“孔子”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孔子课堂负责人韩丹星等人见面进行交流沟通。她表示,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上述院校长期以来保持着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各校之间互相尊重,互学互鉴,共同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我校愿与各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人文交流等方面互联互通互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我校作为东北地区承办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中方合作院校,已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哥伦比亚、葡萄牙、圭亚那、巴西、亚美尼亚和意大利等国家建设了9所孔子学院。2016年,我校承办的海外孔子学院学员总人数达11116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3次, 受众达231676人。本年度我校还承办了“2016年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培训”、“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岗前培训”、“2016年赴泰国孔子学院(课堂)志愿者岗前培训”等5期培训,接待各国学生来华夏令营和教育工作者访华团11个,共接待202人。

我校已将孔子学院发展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未来,我校将秉承“创新、合作、包容、共享”的理念,继续以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拓展办学功能、健全中外合作运营机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黄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