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 图片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1 09:54:41 访问次数:
日前,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与外交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在大外举办。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主编谭秀英编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青海研究员、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存刚教授及来自全国50余所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及出版社的近120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新议题、新特色”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教授出席并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风光教授主持。
校长刘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大连外国语大学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建校,近六十年来服务外交事业、回应时代召唤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大外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参与全国外交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的社会评价。她指出,外交学院始终引领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感谢外交学院多年来对大外给予的帮助与支持。她提出,外交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高校间合作,增强全国外交学学科协作机制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高飞副院长回顾了大连在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关键作用,充分肯定了大外在外交学学科建设领域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对大外为本次年会成功举办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学术共同体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有重大的战略助益,而面对新时代与大变局交织的世界大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所有的外交学学科建设单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从外交学的基本概念多元化的属性、研究领域等基础性问题展开,针对外交学研究的泛化和神秘化问题展开辨析,阐释了外交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不同决定了外交学学科的内涵外延和学科边界,也决定了外交学研究问题及其阐释角度的差异,重申了外交学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和学科身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教授认为,“外交”是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所专有的概念。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学术自觉,我们需要精心守护与构建外交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延展出我们的学科框架和知识体系。在“中国发展使命远未完成”这一客观现实下,我们应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助推中国强国地位,以自主能力为基础,形成“自主发展+反制能力”的经济外交新格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认为,当前外交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需要我们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存刚教授认为,中国外交研究应有更大的作为,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此,研究者一要“知史”、二要“明势”,了解和理解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从历史对比中进行战略思考,并做出科学的综合判断。
本次年会紧扣当前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兴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乔友林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明进教授,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刁大明副教授分别就中俄关系、卫生外交与全球卫生合作、美欧关系、周边外交与外交战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专题报告。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学科建设”“国际形势与大国博弈”“周边外交与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研究”及“外交学学科前沿”等议题设置了五大分论坛,组织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
闭幕式上,南开大学王存刚教授、《国际安全研究》杂志社谭秀英编审受邀作总结报告。王存刚教授表示,本次年会主题鲜明,议题丰富多元,学科多样交叉,是一次成功的、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勉励与会同仁对当前外交学科面临的挑战要迎难而上,做好规划、整合队伍、做好研究、争取支持。谭秀英编审强调,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都包含在安全外交内,在面向国际进行外交学研究时,我们要更加关注提升中国安全外交的议题设置能力,从传统文化和外交实践中汲取和丰富外交斗争的艺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代表下届外交学年会主办方发言,感谢本次会议主办方的精心筹备和热情招待,也感谢所有与会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邀约明年外交学年会在沪相见。最后,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郝利群副教授为本次年会致闭幕辞。会议在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薛晓芃)
责任编辑:梁文婧